查看: 20033|回复: 0
收起左侧

[本地资讯] 兴平武功那些放铳的人

[复制链接]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2024-1-3 07:41
  • 签到天数: 131 天

    连续签到: 1 天

    [LV.7]常住居民III

    1197

    主题

    216

    回帖

    1万

    积分

    超级版主

    Rank: 11Rank: 11Rank: 11Rank: 11

    积分
    10211
    发表于 2021-5-23 00:00:0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来自 陕西


    文/陈爱国 图/陈爱国 网络


    E2H2Re2XOc3zCjJo.jpg

    早些年,在关中武功兴平一带,但凡农村谁家过事时,总会有自动找上门来的放铳人。随着村里“咚咚”几声震耳欲聋的声音响起,主家便要亲自出门迎接去或者指派执事人去接待。村里人把这些放铳人叫做“放铁炮的。

   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生产队制度取消后,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,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,经济收入增加了,文化生活也活跃起来,一些当年受限制或被禁止的东西也陆续出现了,这其中包括过红白事时出现的一套非常繁琐的礼仪程序,甚至包括重新出现的放铳人。这种现象虽然使许多人感到繁锁、难堪和厌恶,但人们过事时为了面子,又必须无奈的去顺从和执行。
    NDjPTjJdv1cVjHcG.jpg


    放铳是农村流传很久的一种礼仪形式,小说《白鹿原》中就有过放铳的描写,在民国时期农民与官府的斗争中,正是这祖传的铁铳第三声响起时,才招集了周围的群众共同行动冲向县城,使那次斗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。
    铁铳是一种古代的兵器,装上火药或铁屑后,近距离可以伤人。由于铁铳点燃时能产生空气振动的效果,发出很大的声音,在近代逐渐演化为一种礼器。由于时代的进步,现在铁铳已不准使用,取而代之的,是一种很响亮的炮仗,所以以前放铳的人,变成了放炮的人,但现在放炮仍然代表着原来放铳的本意,给过事的主家增加喜庆的气氛。
    QgjpGYgbBKKwOwQp.jpg
    以前在我国南方,农村有红白喜事或者给老人祝寿时,主家要专门去请人放铳,以增加喜庆的气氛。后来就产生了专业的放铳者,谁家过事,放铳者不请自到。再后来,这种传习逐渐扩大到北方一些地方,也扩大到陕西关中一带。
    在我小时候,村里谁家过事时,尤其是娶媳妇、给年长的人祝寿或给去世的老人过周年时,总能听到放铁炮的声音。而放铁炮的还不至一两个人。几声震耳的铁炮声后,这些人就聚拢在主家酒席旁边或门口,与执事人讨价还价。在世纪之交那些年,一般一个放炮者十元左右也就打发了;上周的时候,我参加村里一个兄弟的母亲过三周年纪念活动时,看到那天早上竟来了六七个放炮的人。这些人放完炮后就聚在主家门前不远处,和执事人讨价还价,一个人少了一百元不干,弄得执事人无可奈何。一般主家为了顾面子,也就多掏点钱,目的是让这些人早点离开。而这些放炮的人也许正是掌握了主家的心理特点,所以才敢狮子大张口。
    只要拿到钱,这些人就会胡乱扒拉几口饭菜,在村里小巷的偏避处,找到自己的电动车后扬长而去,也许还要赶往另一个过事的人家去贺喜呢!

    jc8NdC5LXbppPp8c.jpg

    时代在变,一些习俗也在变,最早的放铳人,如今变成放炮的人。这也许是人世间七十二行里的一个行当。这些放炮的人,从事这一行也应该是为了混口饭吃,他们有的人还身有残疾,每天骑着一辆旧电动车,头上戴顶烂礼帽,鼻梁架幅破墨镜,手机的使用使他们打听和交换信息更为方便;但每天要赶早出动,像赶集一样东奔西跑也很辛苦;由于穿着不讲究,一幅邋里邋遢的样子,经常受人冷脸和白眼,这也是个让人没有自尊的行当,被许多人称为文明要饭的,年轻人没有人去干这个,当然也存在着这个行当后继乏人的问题。
    愿人们给这些放炮的人一份体谅和宽容,也希望这些放炮的人有个行规,不要漫天要价。我想随着时间的流逝,放铳(炮)也许会被历史逐渐淘汰的,但当下它毕竟还存在着,因而我就记录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。

    写于2021.5.22

    关于作者

    n9f4WXWWwICwuXwD.jpg
    作者档案:  陈爱国,陕西武功县人,铁路退休人员。爱好写作、自驾游、硬笔书法和乡土文化。《武功书院》特约撰稿人。


    声明: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文责自负,和本平台无关

    来源:醉美新兴平

    汉风唐韵  人文兴平
    回复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    本版积分规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