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中道上的人很看重吃,兴平人也不例外,大概与过去生活贫困总填不饱肚子有关,因此,大家见面时总是一句“吃了吗?”这种很传统,很地道的问候,一直延续至今。
过去,尤其是在乡下,做饭烧锅时,会看到云雾似的炊烟和树的枝叶纠缠在一起。做好中饭后,母亲就到院子外,拉长声调喊疯玩的孩子回家吃饭。
二狗,三娃,赶紧回家喝汤啦……这亲切而朴质的声音如同馍馍的香味一样隽永悠长。
小时候在农村,还兴生产队,按工分分粮食。分到的小麦有限,整天吃的是黑馍和玉米糁子糊涂,家里条件好的能吃到“杂面馍”。
至于蔬菜,夏秋季吃茄子冬瓜白菜萝卜等,冬春季无菜,就调些调料,放些辣椒,还说这样不用嚼菜,省事,实在是对穷困生活的自我调侃。
吃饭的时候,找个暖和的地方,蹲到家门前的路旁,一会儿就围上一圈人,边吃饭边唠嗑,说些农事或家长里短,其乐融融。
那时的饭食极其单调,早上吃稀饭,中午多吃面条,晚饭就是把剩下的午饭热一下吃掉。对于干农活的农民来说,馍成了主食,因此,农民们特别看重土地的质量和每年的收成,那时,年轻人相亲,女方都要问男孩子家几亩地,几个劳力?因为地多意味着家庭情况好些,找媳妇也变得相对容易一些。
在乡村,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,才能给寡淡的肠胃添些油水。过年了,一年都舍不得吃肉的人家,也要割几斤肉包饺子吃。过油后的猪油渣(zi bu le er)也是孩子喜欢吃的零食。紧接着,条件好的家庭会炸丸子、一般家庭会蒸年馍,无论大人小孩,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,吃过油货的手还要在头上抹抹,说是能让头发更黑更亮。
那些年,渭河边红薯特别多,烧红薯、蒸红薯、红薯糊涂,吃着噎得慌。红薯叶也舍不得丢掉,炒炒当菜吃。在现在,偶尔吃块红薯,甜丝丝的,可是那个年月吃红薯真是觉得苦涩。红薯吃多喽,屁就多,所以在村里头总是能闻到夹杂着红薯味的臭气。
那是一个辛酸的日子,一个需要勒紧裤腰带的日子。今天,大鱼大肉在普通百姓的餐桌上也不再稀罕,各类新鲜蔬菜无论春夏秋冬都会满足百姓们的口味。而黑面窝窝、野菜被当作时尚佳肴来享用,人们的生活真是吃甘蔗蘸白糖——甜上加甜了。
现在的乡村,都开有饭馆,来了客人,一般都到那里去吃。在兴平县城,大饭店、小饭馆几乎脸对着脸,肩挨着肩,空气中氤氲着饭菜的醇香。漫步街道,川菜馆,扯面馆,火锅店。特别是兴平的扯面一如老家人的朴直,面条筋道,碗中放些臊子、再拌上桑镇辣椒,那滋味真叫地道。比如:兴平市东大街秦家面馆的面和炒菜就很不错。
在老家,不但能吃到本地的特色饭菜,那些川菜馆、粤菜等还会让你品尝到天南海北的美馔佳肴。
回忆起童年的往事,最能触动心中柔软的部分,赶集,应该是当之无愧的首选。因为,在集上可以吃到肉夹馍、麻花和糖糕、凉皮,还能喝上糊du。
二三十年间,菜篮子、餐桌上的变化,让我不得不感叹时光飞逝,现在的日子,比40年前不止翻了多少倍,但当初那种清苦的生活,却成为我们生命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“吃了吗?”是历史的缩影,是生活的向往,是奋斗的精神。
来源:醉美新兴平
点击进入小程序
兴平大小事 百姓身边事 风尚兴平与您一同关注
--投稿邮箱:1255591947@qq.com--
--联系我们:QQ1255591947,微信13619186175--